高要历史悠久,有2100多年的历史,以高要峡(现羚羊峡)得名(高要峡以峡山高峻,峡水如腰得名,因“高要”命名于汉代,时间上早于“腰”字出现的南朝,所以古时“腰”的本字为“要”,高要的“要”应以阴平声调发音,即读“腰”的发音)。高要是岭南学问发祥地之一,有千年古郡、西江明珠美誉,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对接的交通枢纽,属粤港澳大湾区、珠江三角洲、广佛肇经济圈和肇庆市经济发展中心区。
全区总面积2196平方公里,总人口82万,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、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,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高质量发展百佳示范县市、2021年中国生活品质百优县市,是中国五金之乡、中国压铸产业集群示范基地、中国罗氏虾之乡,是一代国画大师黎雄才的故乡,南方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,被称为“雄才故里、黄金之乡”。
2022年1-8月,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,固定资产投资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209.93亿元、18.62亿元、156.3亿元,同比增长14.4%、8.5%、6.9%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1.75亿元,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7.21%。
区位独特环境美
高要是肇庆的南大门,地处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,珠三角枢纽机场规划90%土地在高要范围,4条高铁、6条高速、1条轻轨规划建设交汇于此。拥有100公里西江黄金水道河岸线,常年可通行5000吨江海货轮,直达香港260海里。高要生态优美,景色怡人,森林覆盖率达61%,距离国家5A级景区七星岩仅10分钟车程、北回归线上的“绿宝石”鼎湖山仅30分钟车程,精心打造“河乐水”“渡莲湾”“白蛟龙”三大旅游片区,猫爪谷、金钟山、黎槎八卦村等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,恒大世纪梦幻城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,紫云谷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(试点),区内有非物质学问遗产高要春社、金利赛龙舟和大湾红木,乐城社播村入选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,禄步平水、乐城领村、小湘汉塘等6个行政村入选广东首批国家森林乡村,回龙镇获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称号。
工业强区基础好
近年来,高要区坚持产业强区不动摇,抢抓“双区”和横琴、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和广东省(肇庆)大型产业集聚区重大契机,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高要组团金利起步区,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、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材料产业、精细化工产业和预制菜产业的“3+1”产业体系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精细化、集约化发展。成功创建肇庆金利省级高新区,拥有鸿图科技、天龙油墨等6家上市企业,规模以上企业393家。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(肇庆高要)预制菜产业园,成功举办第一届广东省预制菜研发大赛,成立了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(高要)研究院,签订了广东省内首支地方政府发起的预制菜产业基金协议(10亿元),成立的预制菜产业、原材料“双联盟”近万家预制菜企业加入,新引进的头部企业青岛新协航集团一期投资15亿元打造的预制菜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。
发展壮大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,依托金利汽配产业基础,打造鸿图科技等20家规上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汽配园区,创新技术影响力,加快金利高新区建设转型。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园,上海璞泰来华南基地项目加快建设投产,同步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,形成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。规划建设肇庆市(高要)精细化工产业园。结合金利瀚和精细化工园产业基础,以天龙油墨等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造特色园区。
绿色发展农业兴
坚持“绿色第一、生态优先”,加快建设完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,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。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74.2亿元,同比增长3.4%。大湾区(肇庆高要)预制菜产业园成功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。南药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15个现代农业园之一,已形成“六基地”(粮食、蔬菜、水果、南药、水产、禽畜)、“十品牌”(大米、粉葛、咸蛋、火龙果、巴戟天、麦溪鲤、麦溪鲩、罗非鱼、罗氏虾、黑鬃鹅)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,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(县)、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(县)、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肉桂之乡、中国罗非鱼之乡、中国罗氏沼虾之乡、广东省重点“菜篮子”工程基地、广东省首个蔬菜产业龙头市等称号,蔬菜收获面积达17万亩,实现稻菜双丰收。
淡水养殖面积位居全省前列,罗氏虾养殖面积达8万多亩,年产达3万吨,综合体百亩智慧虾塘初步建成,罗氏虾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推动。330条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,12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、哈哈乐田园综合体(西江虾谷现代产业园)加快建设。
民生为本百姓安
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,推动“3·27”金利疫情4天实现社会面疫情清零,在全市率先依托“悠美肇庆”平台建立网格化“白名单”管理体系,率先部署“粤康码数字哨兵”。民生、“三保”上半年分别支出19.1亿元、18.2亿元,分别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.4%、69.9%。实施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项目340个,农房改造、道路升级、绿化美化等工程完成70%。532户734人退出最低生活保障,33人退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。新增谋划区人民医院新院、城区人居环境提质改造工程、城区排涝综合治理等总投资264亿元的民生项目11个。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布局调整、选址建设、升级改造。基础教育扩容提质“两个工程”持续推进,预计今年有10所学校可以完工投入使用,增加学位6930个。
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启动运营全省首个县级“数字政府”运营中心,为开办企业、获得信贷、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制定99项工作举措、228条量化措施。“粤智助”政府服务自助机覆盖17个镇(街)、337个行政村(社区),上线事项124项。校企合作模式录用毕业生1400人以上。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扎实开展,新建改造公厕1195座、“四小园”2232个、59.225公里村内干路,25条美丽乡村建设村(组)过审施工。
相关附件: